甘谷县立足县情实际,突出“五个坚持”,全面推进产业扶贫,积极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
一是坚持一户一策,以产业特色化助增收。立足山区面积占比高的现实,积极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明确优势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支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等“五小”产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门路。—年,共扶持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处(小庭院49处、小家禽处、小手工处、小买卖处、小作坊处、其他小产业41处)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导向,紧盯贫困劳动力产业培训需求,深入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培训示范工程,全力抓好农业生产技能、果农技术、畜牧生产等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有效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是坚持一村一业,以产业融合化助增收。立足乡镇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品质,打造特色产业板块,建成了一批以果蔬、中药材、养殖、劳务输出、旅游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乡镇和产业村,基本形成了区域性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打造了优质精细菜、冷凉区蔬菜、高效设施蔬菜、旱作区蔬菜四大蔬菜种植板块,探索总结出以“设施大棚韭菜栽培”为主的燕家村模式、以“大棚春萝卜套果菜套菜花(甘蓝)”为主的五坪村模式等特色鲜明、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八大蔬菜种植模式,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年均总产量达万吨,年均总产值17亿元。分区域推行循环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渭河川区打造以丰裕养殖公司、斌斌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首的专业龙头企业,示范推广“蛋鸡养殖+塘坝养鱼+果树种植”“养殖公司+果蔬采摘+休闲垂钓+餐饮娱乐”相结合的生态养殖循环发展模式,北部浅山区推广以“规模养殖+沼气能源+果园”为主的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南部浅山区推广“规模养殖+有机蔬菜示范园”协同发展的生态循环模式,南部后山区推广“草食畜牧业+冷水鱼养殖+休闲旅游”为主的产业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化扶贫助农增收的路子。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经营模式,目前已建成果蔬保鲜库座,总贮量5万吨,涉及14个乡镇71村7家龙头企业60家合作社44家种养大户。
三是坚持园区支撑,以产业园区化助增收。大力实施标准化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以甘谷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成立了多个果蔬专业合作社,打造了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引导园区周边村积极对接入园企业需求,开展卫生清洁、业务代办等服务,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大像山文化园和甘谷物流园为支撑,灵活利用村集体资源,发展农家乐、旅游小商品、仓储物流、铺面出租等实体经营。通过大面积土地流转、大规模办点示范的形式,形成了以白条*参、*(红)芪、柴胡、款冬花为代表的甘谷中药材“五朵金花”,开辟了渭河川道、川台区红*芪种植,南北浅山干旱区*参、柴胡种植,南后山冷凉区款冬花、当归种植三大优势产区。建成了以“金川—白家湾—六峰、安远—礼辛—谢家湾”等为重点的渭河两岸南北浅山区两个10万亩百里林果产业带和清溪河、散渡河、西小河、新集流域4个5万亩以上果椒规模基地,“两带四片”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60万亩。探索发展了散渡河和清溪河沿岸乡镇等为主的猪鸡养殖产业带、以渭河南北两山等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产业带,培育壮大了永召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区域产业规模优势凸显。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以产业标准化助增收。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挖掘和提升甘谷辣椒、甘谷花椒、甘谷麻鞋等传统“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先后打造“金蛇帅”“羲里圣果”等6个苹果品牌,注册永宁春、全录王、雒家大葱等农业类商标24个,创建“燕家”韭菜、“雒家”大葱、磐安“五坪”蔬菜、“新悦泉”蔬菜、“蒋老五”花椒等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6个,直接带动1.2万多贫困户增收脱贫。其中“金蛇帅”“店子博品”“盘红”苹果、“蒋老五”花椒、甘谷春萝卜、蒜苗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认证,“甘谷线辣椒”、韭菜、番茄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甘谷辣椒、甘谷大葱被授予全国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年以来,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7个,各类“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甘谷辣椒因其“纯石碾精制、辣味香浓”于今年6月被列入“错峰头”的“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陇上椒集团选送的甘谷辣椒丝和花椒粒2种产品于10月入选全国妇联巾帼扶贫“薇娅带货”产品名录。甘谷县先后荣获“全国辣椒之乡”“全国韭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大葱标准化示范县”“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生猪养殖大县”等国家级荣誉。
五是坚持利益联结,以产业股权化助增收。将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延伸到贫困村,建成运营以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为主的扶贫车间90个,带动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达人。推进农村“三社合一”综合改革,有效整合扶贫互助资金和争取信贷资金万元,注入村级农民供销互助合作社,为群众开展农业生产、资金互助等服务。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有效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全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惠及贫困人口2万余人。成立甘谷县普众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落实产业到户资金.33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发展生产资金.83万元、入股配股资金6.5万元,使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方面有了稳定收益。推进“三变+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易地搬迁”等改革模式,建立“保本收益+股权分红”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利用可变资源、资金、技术等入股经营主体,共享改革红利,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3.2万亩、资金变股金.5万元、农民变股东1.93万户,有效增强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动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