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肺部痰太多,可能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你的气管是不是不太好。其实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说。肺里有痰,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脾虚。也就是说,当我们体内痰多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脾有多弱。
当然,这样的总结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是,确实符合很多人的实际情况。
《*帝内经素问咳论》中记载:“此皆聚于胃中,与肺有关,使人流涎,有肿面不利之气。”
《证治汇补痰证》中有这样的记载,也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
以上记录都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脾气太弱,无法运输。最终会导致痰湿的形成,进而蔓延到我们的肺部。
但一旦肺中痰湿增多,必然导致肺的紊乱。那么,直接表现在外面的,就是气逆咳嗽。所以这种有形的痰是通过咳嗽和呕吐排出体外的。
此时,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脾胃虚弱的痰湿积聚在我们的肺里?
那么,痰湿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进入肺呢?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圣贤是如何看待痰湿犯肺的。在古代圣贤的归纳中,重点是强调咳痰与脾肺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痰湿只能蔓延到我们的肺部。
因为痰湿的地方太多了,无法想象。比如痰湿入心会引起冠心病;痰湿入髓海可能是中风、神疲乏力、眩晕等一系列灾难。痰湿入肢、腰、腹、臀,是脾虚肥胖的根源。
总的来说,痰湿不一定非去不可。但不可否认的是,痰湿从脾胃到达肺。确实是痰的主要传播途径。而这个道理在之前的内容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
从五行化气理论不难看出,脾土能生肺金。脾为母,肺金为子。一般来说就是“母病子”。另外,从手太阴肺经的经络路线也不难看出。经络从中焦开始,围绕我们的胃和嘴循环。因此,痰湿积聚在脾胃,往往会沿着太阴肺经上升到肺部,导致频繁而大量的咳痰。
因此,我们可以说脾虚是痰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说;早上起床洗漱,或者饭后。你会发现喉咙里有很多痰。总觉得喉咙里有痰,能咳出来,而且多是白稠的。咳嗽时声音重浊,感觉呼吸道和喉咙有痰。此外,还出现特别虚弱、便溏、食欲不振、舌苔白腻等。而这,基本上是典型的脾虚,湿蕴肺。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常用药物有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老鹳草、紫菀、款冬花等。能有效祛湿化痰,温肺降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健脾。比如规律的饮食,规律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适当的运动等等。
此外,还可以艾灸或是坚持揉按我们的足三里穴、中脘穴、关元穴和丰隆穴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