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字载之,北宋四川眉山人,*和年间中过进士、任过太守,同时他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有一天,宰相蔡京因大肠秘固不通,十分难受,请多位御医调治,病情仍无好转。究其原因之一,是蔡京多疑,不准使用泻下要药大*及其他虎狼通下之药,他怕有人买通医家谋害自己。正当众人都皆感束手,无药可用之时,有人推荐史堪为其诊治。当时尚无名气且还未考取功名的史堪不仅未被同行看好,而且在赶往蔡府之时,还被蔡家的看门之人轻视而不予通报。入室后,史堪经详细切脉诊查一番,并未处方,史堪对蔡大人说:“此病容易,给我20文钱即可。”蔡大人和在场之人均感到是莫名其妙,半天没有反应过来。最后还是蔡夫人在将信将疑之中叫仆人给了史堪20文钱,史堪嘱人去药铺买回一味中药紫菀,当面用碾槽碾成粉末,让蔡大人调水服下。蔡大人服药后不久,其肠“须臾遂通”,立即见了奇效,蔡大人惊喜万分,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堪微微笑道:“这很简单,气与肺相连,肠乃肺之传送器官。由于大人您所患的大肠秘固不通是由‘肺气浊’造成的,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这样大肠之气也就随之而通达,所以药到病除,其道理就在这里。”
来源
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待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掘根部,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将细编成小辫状,晒至全干。以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传统认为,以无杂质、根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临床配伍及应用
1.紫菀配伍荆芥:紫菀甘润苦泄,功专润肺化痰止咳;荆芥辛温透散,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两药配伍,标本兼顾,既祛风解表,又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犯肺,咳嗽气喘者。
2.紫菀配伍百部:紫菀甘润苦泄,功专润肺化痰止咳;百部甘润苦降,以润肺止咳见长,兼有杀虫灭虱之功。二药性苦降,均温而不燥,紫菀辛散,百部甘润,二药相须为用,可增强润肺止咳之力,适用于外感咳嗽或久咳不止、咳痰带血等各种咳嗽无痰或有痰者。
3.紫菀配伍麦冬:麦冬能清肺养阴,紫菀辛散苦泄,祛痰力强,偏于化痰止咳,二药合用,适用于肺阴亏损、燥咳痰黏,或劳热喘咳,也可用于肺痨咳嗽、痰中带血等证。
4.紫菀配伍款冬花:紫菀、款冬花都是性温而不燥,均能化痰止咳平喘,无论寒热皆宜。款冬花偏入气分,温肺化痰而治久病寒咳气喘;紫菀偏人血分,宣肺化痰而治久病热咳劳咳。前者偏于止咳,后者偏祛痰,二药合用,润肺止咳,适用于久咳、劳嗽而出血者,一般多蜜炙用。
5.紫菀配伍紫苏子:紫苏子降气平喘,消痰止嗽,利膈开郁;紫菀温润止咳,化痰降气。二药配伍,一润一降,止咳平喘、化痰利膈力强,治肺失清肃、痰多气逆而咳喘、胸闷诸证。
6.紫菀配伍橘红: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功能化痰降气,清泄肺热,润肺止咳,偏于开散肺气郁滞,可用于风热郁肺之咳嗽;橘红性较温燥,气香,能祛风化痰,对痰多者适用,其化痰作用大于陈皮。二药配伍,润燥得宜,疏散力强,止嗽化痰,主治气机不调、痰阻胸膈、咳嗽吐痰、胸闷不舒、寒热不显著的咳嗽。
7.紫菀配伍阿胶:阿胶甘平,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紫菀蜜炙,润肺止咳力强,能入肺经血分而治肺虚咳血。二药配伍,滋阴润肺,止咳止血,用治肺痨咳嗽、痰中带血或肺痈、肺痿等证。但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本草著作讲紫菀
1.《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
2.《神农本草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
3.《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
4.《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5.《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6.《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
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者慎服。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藁本,畏茵陈蒿。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