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析药物因素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TUhjnbcbe - 2024/3/3 19:21:00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贮藏、剂型和制剂工艺、剂量、配伍等,均对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影响。

1.品种 中药品种是影响中药药效的重要因素。中药存在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若属伪劣品则药理作用差或者无,即使是正品,由于存在多基源,不同基源的正品药材药效也会存在差异;此外,一种多品中药,即同一中药包括栽培品种、野生种及通过变异或培育形成的优质新品种,它们在遗传学上属同一物种,但在性状等方面已有较大差异,也可能药效差异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收载的辛夷源于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更是分属6个科30余种。由于品种不一,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或量或者成分比例有别,药理作用就有较大的差异。如正品大*(掌叶大*、唐古特大*)的结合型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ivedose,ED50)为~mg/kg;而非正品大*(华山大*、天山大*)的结合型蒽苷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ED50为~mg/kg,剂量明显大于正品药材。

2.产地 不同环境孕育了不同的物种,特有物种具有特有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源于不同生境的中药,由于其所处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日照等自然条件不同,其有效成分的富集存在差异,其药理作用也就存在差异,故中药非常强调“道地性”。道地药材具有品质稳定、有效成分含量高、临床疗效好、药理作用明显等特点。如四川的*连、川贝母、川芎;东北的人参、刺五加;河南的地*、牛膝、山药;山东的阿胶、沙参等。如东北各省所产园参与朝鲜、日本的园参所含人参总皂苷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从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人参茎叶中皂苷的含量差别悬殊。

3.采收季节 不同中药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应选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杭白菊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诃子以12月采收为宜,此时没食子酸最高,为27.8%,鞣质含量最高为56.47%。但较特殊的如覆盆子、青皮、枳实等药材,以未成熟果实或幼果入药,则采收季节不同。采收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如大青叶、艾叶、荷叶等以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为宜,薄荷以开花盛期为宜。采收根、根茎类药材应以秋冬或初春季节为宜,此时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植物处于休眠状态,营养物质消耗少,有效成分积累较高。如江苏引种*连,在秋季小檗碱含量达9.86%,比春季高1倍;石菖蒲挥发油含量在冬季高于夏季。全草类药材多在植株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蒿在花前盛叶期采收,此时青蒿素含量最高;垂盆草的垂盆草苷含量从4~10月逐渐升高,宜10月采收。皮类、茎木藤类药材,如厚朴的厚朴酚含量随树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加,12年后基本稳定,故厚朴树应种植12年以上方可开始采收。又如动物类药材,传统上一般根据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来捕捉,如鹿茸在清明后45~60天锯取,成茸比例高,角质化少;蛤士蟆于秋末的“冬眠期”捕捉;蜈蚣秋季采收,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及组胺含量均高于春季,镇痛作用也更强。因此,采收季节会直接影响中药的药效。

4.炮制 中药饮片一般需要炮制后使用。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经加热、水浸及用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后,使中药某些成分的理化性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在提取物中的量有所增减,对中药作用与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中药炮制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其药效,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性或副作用,如附子炮制前后其双酯型乌头碱含量显著下降,生成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或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1/0。二是增强疗效,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煎剂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含量增加,从而加强镇痛作用。三是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如生大*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芥子中芥子苷能被药材中共存的芥子酶水解,通过炒制使酶失活,避免芥子苷被水解而疗效降低,保持了药效稳定。

5.贮藏 贮藏的条件直接影响中药质量,贮藏不当,容易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从而影响药理作用和疗效。如含挥发油的药材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挥发油发生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如樟脑、冰片、麝香)而使药效降低;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相对湿度在74%以上)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苷几乎完全损失;三颗针在见光和避光的条件下存放3年,其小檗碱含量分别降低54.1%和39.83%;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在贮存过程中因温度、湿度等因素变化,易被苦杏仁酶等分解,苦杏仁苷的含量可降低10%以上。

6.剂型和制剂工艺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剂型对药效的影响。一般而言,口服液体制剂如汤剂、口服液等一般吸收快,起效快;口服固体制剂如颗粒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一般吸收慢,起效慢,但药效持续时间较久。改变剂型或制剂工艺后可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如枳实或者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

7.剂量 中医学自古有“中药不传之密在于量”之说,说明中药剂量是发挥药效的关键因素。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剂量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如附子的强心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加强。但也有的研究报告量效关系不明显,可见小剂量有效,大剂量反而药效不明显或不一致。如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人参皂苷小剂量可兴奋神经中枢,而大剂量则抑制神经系统。

8.配伍 合理配伍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形式。中药的配伍是指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及以上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的偏性,降低*性或副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药物配伍后,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副反应等。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作用,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或消除*性,以上均符合治疗用药要求;相恶和相反配伍在药效上产生拮抗作用,配伍后可导致或加重不良反应,这两种配伍在用药时应当避免。合理配伍可增效减*,反之可能减效增*。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药物因素对中药药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