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最新中医治疗新冠重症方案印发,增加部分证
TUhjnbcbe - 2023/8/2 20:10:00

《新型冠状病*感染重症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对中医治疗部分进行了修订完善,增加了部分证型及“病证结合救治”内容,加强对重型、危重型病例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指导,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中医辨证治疗

1、清肺排*汤、清肺排*颗粒

重型患者适用,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麻*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广藿香9g。

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用量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清肺排*颗粒服法: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2次,疗程3~6天。

2、疫*闭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气喘促,胸闷,咳嗽,痰*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口干苦黏,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推荐处方:化湿败*方

麻*6g、炒苦杏仁9g、生石膏15g(先煎)、甘草3g、广藿香10g、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5g(后下)、*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ml~ml,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3、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神昏谵语,或发斑疹,或咳血,或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推荐处方:生石膏30~60g(先煎)、知母30g、生地30~6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丹皮15g、*连6g、竹叶12g、葶苈子15g、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ml~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

4、阳气虚衰,疫*侵肺证

临床表现:胸闷,气促,面色淡白,四肢不温,乏力,呕恶,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少或白苔,脉沉细或弱。

推荐处方:扶正解*方

淡附片10g、干姜15g、炙甘草20g、金银花10g、皂角刺10g、五指毛桃(或*芪)20g、广藿香10g、陈皮5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ml~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

5、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丸。

二、推荐中成药

清肺排*颗粒、化湿败*颗粒、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三、病证结合的中医治疗

1、高热者,可使用安宫牛*丸,每次0.5丸,每日2~4次。

2、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胃肠功能障碍)者,可加大承气汤(生大*30g、芒硝30g、厚朴15g、枳实20g)灌肠,或单用生大*(饮片或粉)5~30g煎服或冲服,每日2~4次,以每日解1~3次软便为度。

3、腹泻,甚至水样便者,可加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水、口服液)。

4、胸闷、气喘(呼吸窘迫)者,可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五苓散加味(全瓜蒌30g、薤白15g、法半夏15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桂枝10g、白术20g、葶苈子15g)煎服(浓煎为ml,分3~4次口服或鼻饲)。

5、昏迷、昏睡等意识障碍者,可加用苏合香丸口服或溶水鼻饲,每次1丸,每日1~2次。

6、疲倦、气短、乏力、自汗、纳差较重者,可加西洋参、生晒参或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ml,分3~4次口服或鼻饲)。

7、面白、恶风、肢冷较重者,可加淡附片10g、干姜15g、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ml,分3~4次口服或鼻饲)。

8、口唇干燥、舌干红无苔者,可加西洋参20~30g、麦冬15g、玄参15g煎服(浓煎为ml,分3~4次口服或鼻饲)。

9、大汗淋漓、四肢冰冷(休克)者,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加大黑附片用量至30g或以上(先煎2小时以上),加用干姜20g、红参30g、*芪30g煎服(浓煎为ml,分3~4次口服或鼻饲)。

10、颜面、四肢浮肿(心功能不全)者,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加五苓散加味(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桂枝10g、白术20g、大腹皮30g、青皮10g、葶苈子15g)煎服(浓煎为ml,分3~4次口服或鼻饲)。

四、推荐穴位

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冲、膻中、关元、百会、足三里、素髎。

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5个穴位,背俞穴与肢体穴位相结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来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中医治疗新冠重症方案印发,增加部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