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疗鼻炎效案2则,附名老中医自拟方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点击上方蓝字“艾国医”→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导读:

伴着樱花盛放、春日融融,我们的春病老对手--鼻炎又不请自来。鼻炎在中国的发病率极高,仅凭抗生素治疗,复发同时还会在感冒时加重病情,下面给大家分享2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名家医案,还有一个好用的自拟方。

李淑良医案:散风清热,化痰散结治疗鼻渊

慢性鼻窦炎肺经风热之鼻渊,以散风清热、化痰散结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张某,男,7岁。初诊:年7月24日。

主诉:反复鼻塞、流涕1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黏涕量多,早晨明显,无明显发热,当时考虑为急性鼻炎,予抗生素(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于感冒后加重,伴睡眠打鼾声大。近1周受凉后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门诊就诊。

刻下证见:鼻塞、脓涕、睡眠打鼾,食纳可,二便调,睡眠欠安。

检查:舌质红,苔薄*,略腻,脉浮。

鼻内镜检查示:双中鼻道脓涕,腺样体肥大,占后鼻孔80%。

中医诊断:鼻渊,属肺经风热。

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自拟方:苏叶10g,防风10g,桑白皮10g,车前草30g,白芷10g,辛夷(包)10g,路路通10g,丹皮6g,蒲公英10g,*芩6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诸证减轻。舌红,苔白略腻,脉沉。

上方去苏叶、防风,加苦杏仁10g,橘红10g,橘核10g,荔枝核10g,土贝母10g,珍珠母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此患者得病于外感之后,由于外邪伤肺,肺开窍于鼻,以致鼻塞、流黏涕等症状反复发作,稍受外感即加重,肺受风邪比较明显,李老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治疗原则。

遣方中用苏叶、防风散风,桑白皮、*芩、蒲公英、车前草清热,辛夷、白芷、路路通引经通窍,7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二诊时,李老加用方中橘核、荔枝核、土贝母、珍珠母,加强行气散结的功效。纵观此方,李老依据其病因病机分期治疗,急性加重期以疏风清热为主,缓解期加强化痰散结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王书臣医案:清热通窍、宣肺止咳法治疗鼻渊

个人信息:朱某,男,16岁。初诊日期:年8月20日。

主诉:鼻塞、喷嚏、咳嗽3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因起居不慎,感冒流涕,伴有发热,服用感冒及清热药物后,热退,但咳嗽不止,服用多种止咳药物,咳嗽时轻时重,清晨明显,咯吐浊涕样痰液,伴有鼻塞、喷嚏,头昏沉,头痛,困倦,白天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咽喉不利,有异物感,大便溏,形体偏胖。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病史10年,每于夏秋季节发作。

检查:舌红苔*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鼻渊,属肺热郁闭。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治法:清热通窍、宣肺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蜜麻*10g,杏仁12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苍耳子12g,辛夷(包)10g,白芷15g,蜂房6g,夏枯草15g,川芎30g,野菊花10g,地龙20g,穿山龙30g,半夏10g,*芩15g,款冬花15g,紫菀15g,前胡15g,浙贝20g,鱼腥草30g,玄参2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两次。

二诊(年8月27日):服药后,鼻塞头痛明显减轻,头目清楚,咳嗽、咳痰减少,白痰少量,大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

予上方去前胡、浙贝、鱼腥草、玄参,加仙茅15g,仙灵脾20g,姜半夏、干姜各10g,继服7剂,水煎服,日1剂。

按:鼻窦炎属中医所称之“鼻渊”范畴,《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湿热之邪,内伤肝胆,循经上犯,蒸灼鼻窍,而成实证鼻渊。然病久不愈,致脾肺气虚,精微难于上布鼻窍,湿浊内聚,阻遏清阳,瘀阻脉络,则成虚证鼻渊,常缠绵难愈。

王老师治疗鼻炎急性期常用麻杏石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麻杏石甘清肺经郁热,苍耳子散疏散风邪,宣鼻通窍,重用川芎、夏枯草、野菊花清利头目而止痛。

其中野菊花有疏风清热、解*消肿、健脑明目等功效,宋代景焕于《牧竖闲谈》中曰:“真菊延龄,野菊泄人。”野菊花苦寒之性胜于白菊及*菊,独擅清热之功,现代证明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风热感冒、肺炎、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等,尤其是一些急性化脓性炎症,如五味消*饮治疗鼻窦炎屡有报道,治疗鼻窦炎的成药如香菊胶囊、芎菊上清即以野菊花为主要药物。

本案中川芎与野菊花并用即取芎菊上清之意。王师点评:该病之病程较长,预防感冒很重要。治疗时又要清热化痰,又要凉血,使鼻塞症状缓解。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