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杏苏散解析和案例 [复制链接]

1#

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1]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杏苏散源于吴瑭《温病条辨》并几乎得到所有版本《方剂学》教材主编的认可,列为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其具有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之功,主治外感凉燥证,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为治燥剂,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杏苏散其实是参苏饮、杏苏饮的化裁方,主治外有“次寒”或风寒表证轻证,内有痰饮证。

7、医案赏析

案1:

刘某,女,47岁。年3月5日初诊。2天前开始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部不适、恶心。在某卫生所静脉输注双*连注射液及肌注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药物治疗,发热见退,但咳嗽加重。

诊见:体温正常,微恶寒,咳痰稀白,咳剧时,恶心吐痰涎,纳呆,口干不思饮;咽红,扁桃体不肿大,舌红苔白稍厚,脉弦。

证属风寒挟湿、肺气不宣。治宜疏风宣肺、化痰祛湿。

处方杏仁10g,苏叶12g,藿香12g,白蔻仁10g,茯苓15g,半夏12g,前胡12g,桔梗8g,陈皮12g,枳壳8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g。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d。二诊:恶寒呕恶已去,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转稠。原方去藿香、白蔻仁,加*芩15g、鱼腥草15g,继服3剂,诸症皆愈。

案2:

患者钟某,男,71岁,年12月17日初诊,患者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天前受凉感冒而恶寒,头痛无汗,频发咳嗽,咳白色稀痰量多,咳甚更觉胸部作痛,流涕,自服阿莫西林胶囊、氨咖*敏胶囊等西药,未见寸效。诊见:咽喉不红,扁桃体不肿大,肺部听诊呼吸音稍增粗。舌红苔白,脉浮弦。Ⅹ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血象正常。

证属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兼挟痰湿。

治宜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处方:苏叶15g,荆芥12g,杏仁10g,茯苓10g,半夏10g,前胡12g,枳壳12g,桔梗10g,紫苑10g,款冬花10g生姜3片,陈皮10g,甘草3g,大枣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剂后复诊,诉咳嗽等诸症大减,原方稍事调整,再进3剂而愈。

(江西赣县·庄志薪案)

案3:

杏苏散煎服法启示

陈某,男,30岁,银行职员,年8月24日初诊,三天前因淋雨后受寒继而出现咳嗽,逐渐加重,经西医治疗三天,咳嗽未减,以致日夜不停,而求中医治疗。诊见咳嗽频频、痰少,因无法控制的咳嗽而导致每一句话都不能叙述完整,精神疲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

方药:杏苏散加味。杏仁12g,苏叶12g,陈皮12g,法夏12g,前胡12g,枳壳12g,桔梗10g,茯苓12g,甘草6g,大力子12g,浙贝12g,瓜蒌壳12g,生姜二片,2剂。

嘱患者将此方用冷水浸透,煮沸10分钟,少量频服。

二诊:咳嗽稍见减轻,询及服药方法时,患者因心存疑虑未按上述方法煎煮服药,再书原方2剂,嘱患者一定要按上述方法服药。

三天后患者自诉:自从按少量频服的方法服药后,咳嗽逐渐减轻而愈。

按:《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医院中医科主任陈靖云医师长期临床经验指出,杏苏散煎煮需要冷水浸透,煮沸仅10分钟即可,少量频繁服用。治疗咽痒咳嗽效果明显胜于久煎,故此方煎煮时需注意第一次煎煮勿久煎。

(云南·陈靖云案)

案4:

小儿咳嗽

易某某,女,3岁,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咳嗽3天。

现病史:家长代诉,3天前患儿开始出现咳嗽,有痰不会咳出,咳声频繁,以夜间最甚。伴鼻塞流涕,涕清量多。口不渴,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胃纳一般,睡眠差,大便日2次,偏稀,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咽红,扁桃体I度肿大,双下肺可闻及少量细小湿罗音。

诊断为小儿咳嗽,证型属风寒犯肺,内有痰湿。

方用杏苏散加减:苦杏仁10g,紫苏叶3g后下,法半夏3g,陈皮3g,前胡3g,桔梗3g,枳壳3g,茯苓3g,生姜3g,大枣5g,炙甘草3g,防风6g,玄参3g,白芷6g。予开中药5剂,日1剂,水煎至mL,饭后温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患儿服药2剂后,诸症缓解,随后复诊要求予调理脾胃。

按:岭南地区冬天冷中夹湿的气候特点,导致患儿容易感寒夹湿,治疗时除了祛风散寒,还应健脾祛痰。患儿夜间咳甚,予加少量玄参滋阴养血,疗效显著。夜间比白天咳甚,说明小儿体内有“阴虚”这个因素,稍加一味两味像当归、玄参这类滋阴活血的药物,量不用大,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广州·林国彬案)

案5:

韩某某,女,5岁,年12月4日初诊。

主诉:咳嗽5天。

现病史:家长代诉,患儿5天前受凉后开始出现鼻塞流清涕,无热,咳嗽,始为干咳,昨日开始痰多色淡*,咳甚则呕。咳嗽时伴有咽痛,偶有喷嚏。胃纳一般,较为挑食,睡眠一般,大便日1次,偏干,小便正常。舌红苔薄*,脉浮滑。

查体:面色偏*,形体偏瘦,营养一般。生命体征平稳。咽红,扁桃体肿大,双下肺可闻及痰呜音。

诊断为小儿咳嗽,证型属风寒袭肺、内有郁热。

方用杏苏散加减:苦杏仁10g,紫苏叶3g,法半夏3g,陈皮3g,前胡3g,桔梗3g,枳壳3g,茯苓3g,炙甘草3g,生姜3g,大枣5g,*芩3g,防风5g,鱼腥草15g,姜竹茹5g。

予开中药3剂,嘱家长予患儿多次小剂量口服,配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夜间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治疗。患儿服药3剂后,诸症缓解。

按:患儿平素纳一般,挑食,形体偏瘦,乃为先天脾虚,日久则积滞。脾为生痰之源,体内易痰湿内聚,郁久则易化热。加之患儿近日外感风寒,容易引动体内痰饮,肺失宣降而发为咳嗽。咳嗽痰多色淡*,咳时咽痛,大便偏干,说明内有郁热。舌红苔薄*、脉浮滑,亦是风寒袭肺、内有郁热之征象。故用杏苏散加防风祛风散寒,*芩、鱼腥草、姜竹茹清热化痰,疗效显著。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flowerhanna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