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案提升医术的关键不要ldquo [复制链接]

1#

医案59

胡希恕医案

康某,男性,49岁。年12月1日初诊。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一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咯吐白粘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

排证:

1、阴阳

脉浮弦——居中,偏津液虚。

2、表里

头痛,背痛,脉浮——有表证。

3、寒热

无明显寒热偏向。

口干——可能有热,但只此一证,不明确断热。

不思饮,苔白腻——两个证,寒比热稍明显。

(用药的寒热选择:平性最好,可酌情使用偏热药。)

4、虚实

咳喘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咯吐白粘痰量多,口干不思饮,苔白腻——明确有痰饮,需要针对性用药。

结论:此案患者难受的根源在“淤堵”(痰饮)。

针对咳嗽痰多的方剂,偏热的方向有两个典型方剂:小青龙汤和射干麻*汤。(偏寒的典型方剂,如桑菊饮、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暂不考虑。)

小青龙汤:麻*、桂枝、炙甘草、干姜、芍药、细辛、五味子、半夏射干麻*汤:麻*、大枣、生姜、细辛、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半夏

此案所述的证无明确表闭阻,可先选用射干麻*汤。若药后头痛、背痛无明显改观,汗出也不明显,可再考虑小青龙汤里的麻*+桂枝开表。

能量上的考虑——脉浮弦,可稍给能量药。小青龙汤里炙甘草、干姜、芍药,射干麻*汤里大枣、生姜,皆可用。

(若要确切定义,此案能量级别应是在麻*汤与桂枝汤之间。)

来看胡老组方:

予射干麻*汤:麻*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紫菀10克冬花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七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思考:

当病人寒热偏向不明显时,用药需要在寒热两个方向做选择,或者寒热药并用(《伤寒论》里也不乏寒热药并用的方剂)。

若要从寒热两个方向选其一,不排除第一步会走错,结果就是第一次处方疗效不好……

但也不必慌乱,武学大师也不是次次一招制敌。

只需继续随证分析改正便是:如果选择了一个单一方向(比如此案选择了用热药这个方向),服药之后“咳喘减,稍能平卧”,这说明痰饮有减少,去痰药发挥了作用;但患者出现了“口渴明显”合并“汗出多”这些热象,说明此时的人体偏热了,而射干、生姜、紫菀、冬花、细辛都是温热药——这时候胡老的处理方式是加寒凉药生石膏。但其实,还可有另一种考虑:减少热性祛痰药,加入平性祛痰药(如桔梗)。基本上,纠正的方式就是以上两种。

经方的思路,应当是简单直接的。哪怕有左右摇摆的时候(因为人体不可能个个次次都单纯),但能选择的操作方式也是极简的,就那么两三条路,不会眼花缭乱。

很多医术总是提升缓慢的人,其实是致力于去“定义”人体,比如总是会想,到底是寒还是热呢?到底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纠结地想要获得一个有绝对偏向的答案。

而真正想医术快速上升的办法,就是不要致力于去“定义人体”,只是去“看到人体”。“定义”最容易落入局限偏颇,“看到”才能获取人体全部的真实。

相关阅读:

每日一案|经方医案第1-50则目录

推荐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推荐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

创办者:郑远伟罗浠夫妇

自有幸觅得明师刘希彦先生,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后,生命维度得以提升。故以“硕果满筐,不敢独享”的心情创办《伤寒论》成都研习室。致力于将《伤寒论》传递给更多有缘家庭,乃至传给下一代,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