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误以为能解鬼神之乱,其实尤善于润肺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记方剂学习办法在这,两味药配伍常用小方例

我认为要解决背方多少的问题,单纯从数字上去解答,等于永远无法解决,因为数字多少是很难定出标准的。

试以内科六十种常见病来说,平均每一种病,都例举三四个方子,这就两百个方子了。再加上传染病、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外伤科等,每科暂以一百个方子计算,也要五百个方子。二百加五百,已经是七百个方子了。记忆力最强的人,恐怕也难背熟,纵使能背七百方,也只占中医方剂百分之一,如《普济方》就有六万余方。

背方,如果不理解方剂的精神实质,也是背死方子,没有作用的。古代的医生,并不见得都是靠死背方子来治病的。如《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书,其中的方子除了继承前人的经验方外,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古人可以这样做,我们更应该做得到。主要是对于方剂的关键性问题,是不是已经弄懂和掌握了。

下面谈谈关键性问题:

一切疾病,不论多少种类,归纳起来,无非外感与内伤;一切疾病,不管它有多少症状,归纳起来,无非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治病,主要目的是调整脏腑功能,不论采取多少方法,归纳起来,也不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个基本方法。只要我们掌握了八法,大体可以应付一切疾病了。

这样说,会不会矛盾,难道八法可以代替方子吗?前面讲过,“方”是根据“法”而组成的,法只有八,有了一定的范围,便于掌握。假如在每一法中,掌握五个常用主方,八法合计才有四十个方,吃透这四十个常用主方,不是很容易吗?

这样讲还会有人疑问,法只有八,怎能应付千变万化的病症呢?要知八法的应用,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汗法,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滋阴发汗、助阳发汗、燥湿发汗等等;而且八法又是互相交叉应用的,如攻补兼施、寒温并进等。

我们在每一个法中掌握几个主方或代表方,把它吃透,临证时“得心应手”,便可“左右逢源,取之不尽”了。

《医学心悟》里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可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尽之”。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所谓主方或代表方,都是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用之有效的方剂,我们必须在每一法中,牢牢掌握它几个方子,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有了这个基本东西,然后按照病情需要,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就会变出几倍的方子,这样就不愁临证时手中无方了。

背方困难在于方子多,我们现在只背诵有限度的主方,而且可以应付一切疾病,这不就解决了背方多少的难题了吗?

我们在学习方剂时,已有不少的事例,可供借鉴。如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是补气主方,主要功用是健脾以补肺气,吃透了它,就可以变出许多方子。

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减去半夏,为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再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为八珍汤;八珍汤再加*芪、肉桂,为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远志、陈皮,为人参养荣汤等。

不管方名怎么改变,药物如何加减,只要认清它的法:属于补法,补气主方是四君子汤,补血主方是四物汤,从这两个基本方,配合加减,变成许多不同的气血双补方剂。但还要理解它的病机,是脾胃虚弱以致气血不足,这是主要的关键。

所谓吃透方剂,就是理解它的精神实质,不为它的变化所迷惑,这才是真正解决学习方剂的问题。

还须指出,应用成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男女老幼,以及生活习惯、居处环境不同,灵活地予以加减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至于自己组方,我看不是不能办到的,只要掌握了病机,确定了治法,参照组方的原则、组合的方式,选用适当的药物,就可以自己组方了。

但初学者,必须先熟悉掌握一些习用的配伍小方及八法中的一些常用主方,不断实践,自己组方就不会困难了。

最后选附小方一百例及主方四十首,以供参考(另列于后,以便阅览)。

附1:两味药配伍常用小方例汗法:葱白、豆豉,葱豉汤:通阳发汗荆芥、防风,荆防散:发散风寒羌活、川芎,羌芎散:祛风止痛吐法:瓜蒂、赤小豆,瓜蒂散:涌吐痰食下法:葶苈、大枣,葶苈大枣汤:治肺水肿大*、甘草,大*甘草汤:治便秘呕吐朱砂、芦荟,更衣丸:清热润肠半夏、硫*,半硫丸:治虚冷便秘大*、芒硝:泻里热内结和法:吴茱萸、*连,左金丸:平肝制酸肉桂、*连,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干姜、*连:治胸中寒热邪结栀子、豆豉,栀子豉汤:治胸中懊憹半夏、麻*,半夏麻*汤:治喘而呕者芍药、甘草,芍药甘草汤:治腹痛里急柴胡、白芍:舒肝和胃枳实、竹茹:和胃止呕生姜、红枣:调和气血桂枝、白芍:治腹痛挛痛温法:甘草、干姜,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芪、附子,芪附汤:回阳固表补骨脂、肉豆蔻,二神丸:治脾肾寒泻薏米、附子,薏米附子汤:通阳利气人参、附子,参附汤:回阳救脱干姜、附子,干姜附子汤:治心腹寒冷附子、肉桂,附桂汤:温补命火清法:银花、连翘:清热解*知母、*柏:清下焦湿热大*、*连:治口舌生疮知母、贝母,二母丸:治肺热久嗽柴胡、*芩:清肝胆热桑叶、菊花:清头目风热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青蒿、鳖甲,青蒿鳖甲煎:治虚热骨蒸丹皮、栀子:能清血热石膏、甘草:清血和中川芎、石膏:治实热上逆头痛补法:*芪、人参,玉屑丸:补益肺脾女贞子、旱莲草,二至丸:补肾阴枸杞、菊花:养肝明目山药、扁豆:补脾止泻杜仲、续断,杜仲丸:治肾虚腰酸鹿角、龟板:治妊娠胎动腰酸天冬、麦冬,二冬膏:清补肺肾当归、*芪,补血汤:补血人参、花粉,参花散:治久咳气喘苍术、熟地,补虚明目丸:治眼目昏花消法:枳实、白术,枳术丸:健胃消痞三棱、莪术,莪棱丸:消坚化痞陈皮、藿香,藿香陈皮饮:霍乱吐泻神曲、山楂:消肉食积滞安神:朱砂、磁石,磁朱丸:重镇安神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固涩:芡实、金樱子,水陆二仙丹:治遗精赤石脂、禹余粮,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大肠*芪、熟附,*芪熟附汤:治卫阳不固汗出龙骨、牡蛎,龙牡散:能涩精止汗台乌药、益智仁,缩泉丸:治小便频数理气:天麻、川芎,天芎散:虚风头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木香、砂仁:理气止胃痛高良姜、香附,良附丸:温中止痛木香、槟榔:止痛宽肠豆蔻、砂仁:理气健脾胃元胡、金铃子,金铃子散:治腹痛木香、*连,香连丸:治赤白痢香附、乌药,青囊丸:治一切气痛丁香、柿蒂:止胃寒呃逆茅根、芦根,茅芦根煎:止热呃旋覆花、代赭石,旋覆代赭汤:治呃逆噫气生姜、竹茹:止呕吐生姜、陈皮,橘皮汤:止寒呕升麻、柴胡:升提中气桑叶、黑芝麻,桑麻丸:治肝阳头晕枳实、白芍,枳芍散:腹痛烦满,呕吐下利理血:地榆、槐花:痔疮下血阿胶、艾叶,胶艾汤:妇女出血诸症桃仁、红花:行血通经荆芥炭、槐花:痔漏赤小豆、当归,赤小豆当归散:大便下血蒲*、五灵脂,失笑散:祛瘀止痛当归、川芎,佛手散:行血活血当归、白术:能养血当归、大*,当归导滞散:瘀血在内,胸腹胀满祛风除湿:白矾、皂角,稀涎散:痰盛气闭苍术、*柏,二妙散:湿热成痿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苍术、厚朴:逐除湿浊香薷、扁豆,香薷散:治暑湿白鲜皮、茵陈蒿,白鲜皮汤:治*疸润燥:乌梅、甘草:生津止渴百合、款冬花,百花膏:痰中带血祛痰:杏仁、贝母:化痰止咳陈皮、半夏:化痰湿常山、草果,常山草果丸:治疟青黛、蛤粉,黛蛤散:寒热痰咳驱虫:

乌梅、川椒,杀虫丸:驱蛔虫,蛲虫

槟榔、南瓜子:治绦虫开窍:

菖蒲、郁金:开窍

皂荚、半夏,开关散:开窍通关▌注解:小方无方名者,为常用习惯配伍之药。常用二味药物的配合,并不限此一百例,如人参配蛤蚧,补骨脂配菟丝子,生地配玄参等等例子尚多,学者可注意收集记诵。并在此二味配合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味或二味药,便可成一方剂。如生地与玄参再加麦冬,便成增液汤;补骨脂与菟丝子再加胡桃肉,便成为补骨脂丸;又如茯苓与白术再配入桂枝与甘草,便成苓桂术甘汤等,由此可知,二味药配伍是组方的主要基础,必须熟练掌握,才可运用自如。五附2:常用主方40首汗法:

麻*汤:发散风寒主方

桂枝汤:调和营卫主方银翘散:风温初起主方吐法:瓜蒂散:催吐主方下法:大承气汤:攻下主方十枣汤:泻水主方和法:小柴胡汤:和解主方逍遥散:疏肝主方温法:甘草、干姜,甘草四逆汤:回阳主方清法:白虎汤:清热主方香薷饮:清暑主方*连解*汤:泻火主方三仁汤:清化湿热主方普济消*饮:清瘟*主方清骨散:清虚热主方补法:四君子汤:补气主方

四物汤:养血主方

六味地*丸:养阴主方补中益气汤:升提主方消法:保和丸:消食主方木香槟榔丸:导滞主方安神:天王补心丹:安神主方固涩:牡蛎散:固表主方诃子散:涩肠主方固精丸:固精主方理气:越鞠丸:解郁主方七气汤:行气主方理血:温经汤:调经主方桃仁承气汤:祛瘀主方十灰散:止血主方治风:小活络丹:活络主方祛湿:五苓散:利湿主方平胃散:化湿主方润燥:琼玉膏:润燥主方五仁丸:润肠主方祛痰:二陈汤,除痰主方清气化痰丸,清痰热主方三子养亲汤,平痰喘主方驱虫:化虫丸:杀虫主方开窍:

牛*清心丸:开窍主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皮肤科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07/4620139.html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而沉淀下的传承有很多,而传承这些文化的时候也需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承者也必须做到如此,用哲学的思想看待、用科学的眼光去了解。

比如古时候的人相信*神之说,虽然在现代看来属于无稽之谈,但这是古人局限于当时自然探索的不足而致,通过现代的科学也都能找到其传说的根据,比如中医文化也常与*神之说搭边,甚至交集很多,比如有一种花象征着纯洁、神圣,古人就误以为能解*神之乱,其实用它养生尤其善于润肺、养心,而且有“养正气而祛邪气”的特点。

这种花就是人们很喜爱的百合,养生用的百合是源自于百合、卷丹、细叶百合三种植物的肉质鳞片,百合在古时候被误以为能定*神也是与它安神之功有关,在伤寒之后,如果心肺阴虚,则累及百脉,从而影响心神,有恍惚不定、言语或者行动存在异常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古人误以为有*神在作乱,而单用百合即可解。

百合用于养生最早的文字详细叙述是在《神农本草经》,认为它“主邪气在腹而胀,补中益气”;同时期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提出百合可以解上述的心神不安之症,同时正是它滋阴清热之功。

唐代的《药性本草》是最早提出用百合养生可以润肺、清肺的言论;《日华子本草》有接着提出百合可以“安心、定胆气,养五脏,除癫邪”;《景岳全书》中总结为“能补益气血,润肺除嗽,定魄安心,逐惊止悸,解蛊*,润大小便”。

《本草述》中提到“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而更能祛邪,故李时珍谓其为渗利和中之美物也”,还提到“张仲景言其住坐卧皆不能定、如有神灵,此想其邪正相干,乱于胸中之故,而此味用之可解”。

到了现代,对百合的认知越来越深入,纵观前人的言论以及现代的探索发现,认为百合的五味属甘,四气是微寒,走心、肺两条经络,主要养生益处可以归纳为“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八个字,因此它的实际养生应用与益处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用百合养生可以润肺、清肺。

百合的特点是善于润肺、补虚、止咳,又能清肺热,正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的“清痰火、补虚损”,所以适合肺虚久咳、肺阴虚而劳咳等亚健康。

1.如果肺虚而咳,多是由于咳日久不愈而累及肺阴,从而肺失濡润,表现是干咳而且声短、痰少而且黏稠、痰的颜色发白,甚者痰中有血。这一类人的养生方法有很多,比如轻者可用百合煮粥后加点蜂蜜喝,主要适合肺虚咳嗽者;或者用百合与沙参一起泡水喝,适合肺阴虚而咳。

如果痰中有血,轻者可以单用百合捣烂取汁喝,适合肺虚咳而有血;用百合与款冬花同等数量,适合咳而不已或者痰中有血之人;而如果相对较重,表现为痰喘而咳、昼夜不止、胸中憋闷、睡眠不安,养生可用百合与款冬花的基础上再加麻*、*芩、桔梗、杏仁、天冬、麦冬、沙参、前胡、薄荷,注意是前胡而不是柴胡,不能混淆。

2.劳咳日久必然会有阴虚内热,特点是身热如潮汐一样时热时退、睡着觉之后出虚汗、干咳而没有痰或者痰中有血。百合既能养阴润肺用以止咳,有能清热补虚,所以尤其适合肺阴虚而劳咳之人养生用。

养生可用百合与生地*、熟地*、玄参、贝母、麦冬搭档,增强滋阴润肺之力,这个方法也是现代常用于肺中有结核的人,古时候称之为肺中有痨,这一类特殊的亚健康之人养生还可用百合与百部、白及、紫菀、天冬、牡蛎、胆南星同用。

二、用百合养生可以清心安神。

《日华子本草》曾经说过百合“安心、定胆气,养五脏”,百合走心经,特点是甘而微寒,既能润肺清心,又能补虚安神,所以适合于因为虚或者热而产生的心神不安的亚健康,包括前边提到古人误以为是“*神之乱”状态,当然这种状态需要专业人士处理,并非养生能用得到的,所以不再详细阐述其具体用法,大家了解即可。

百合用以清心补虚安神,常与其它养生之物搭档,尤其适合心悸、烦躁而睡眠不好的人。如果是以心悸为主,睡眠较差的人,养生可用百合与丹参、郁金、合欢皮、生地*、麦冬搭档用以滋阴养心、安神;如果是情志不遂、烦躁不安的人,养生可用百合与灸甘草、浮小麦、大枣、龙骨、琥珀、珍珠母同用,以养心除烦安神。

如果是以睡眠不好为主,养生可用百合与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搭档,煮水喝即可,现代也常用这个方法,适合神经有所衰弱的人养生,这类人养生还可以用百合与白芍、白薇、白芷组成的“一百三白”。

百合可以泡水可以煮水喝,还能蒸着吃或者煮粥喝,润肺多用蜜灸,清心安神多是生用,可以说是很好的滋养之物,但是也不能多用,以10至30克为宜;再就是百合甘寒的特点注定它是“滑利之物”,所以《本经逢原》说“然性专降泄,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本草求真》中也提到“除嗽不宜妄用”,由此可见一般的风寒而咳以及脾胃有寒而大便不成形或者稀薄的人不适宜用它养生。

百合是养生的好东西,古人对它一直比较推崇,然而也有一些古籍对它的评论虽然源自于事实,但未免有些不科学的色彩,我们的学习与发扬古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的同时,也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抛弃古人不适宜的理论,学习其有利、有用的部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