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方之ldquo止咳化痰平喘r [复制链接]

1#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按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的方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因本方药力较峻,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孕妇等,皆应慎用。

清气化痰丸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姜汁为丸。

 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姜汁为丸。每服6,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柴胡达原饮

 柴胡、生枳壳、川朴、青皮、*芩各5克,桔梗3克,草果2克,槟榔6克,荷叶梗5克,炙甘草2克。

 痰湿阻于膜原。证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

水煎服。

定喘汤

 白果10克、麻*6克、苏子12克、甘草3克、款冬花10克、杏仁6克、桑白皮10克、*芩6克、半夏10克。

 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脉滑数。

水煎服。

止嗽散

 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0克、甘草(炒)克、陈皮(去白)克。

 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二陈汤

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水煎服。

贝母瓜蒌散

 贝母一钱五分(4.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水煎服。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桑杏汤

 桑叶6克、杏仁9克、沙参12克、象贝母6克、香豉6克、栀皮6克、梨皮6克。

 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水煎服。

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来自:中国医药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