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阳消失的老街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作为安阳人,你听说过这些街道吗?那些安阳消失的老街,从作者的笔下缓缓走来,是京货街的那座老剧院,是南下关的城门楼,是西钟楼巷的太虚观......

岁月带不走我们的记忆,作者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乡愁!

安阳消失的老街

赵洪军高红国

京货街

京货街位于安阳火车站东南一马路东侧,距火车站米处。这条近百年历史的老街,成型于清末民初,兴盛于民国时期,没落于解放初期,消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第一次听说这条街,是在《安阳市北关区志》上看到解放初期,车站区管辖的村街中,有一条京货街。当时感到很惊讶,问了好多六七十岁的老安阳人,都不知道这条街。

『网络旧照片』

在公园偶遇64岁的崔姓老人,他小时候曾住在京货街。他说京货街在一马路东侧。就在如今的解放路街道办事处东墙外。是一条三四米宽的南北街,北起和平路,南至现在的文峰大道,南段朝西有个夹道能到一马路,记得那儿有家馍坊。它的东边是运输三站大礼堂。西侧大都是平房,瓦房很少。有两家货栈,记不得经营什么。六十年代他家搬出来,就不知道情况了。问他为什么叫京货街,他笑了笑“亰货京货,就是卖京城的货物呗”。

消费者往往把由某一地域生产并已形成一定市场声誉的产品群冠以区域称谓,如“上海货”“广州货”“浙江货”“香港货”或者“美国货”“日本货”等等。北京手工业历来很发达,产品行销各地,向来被称为“京货”。民国时期,织布、毛巾、皮毛皮革、百货、鞋帽、文具、乐器、剧装、缝纫、竹藤柳草、金属希珍品等行业,更是名晓中华。

年(清光绪31年)安阳火车站建立,沿用府治之名,称彰德车站,民国时期改称安阳车站。随着车站的发展,火车站一带有了街道,迁来了居民,一马路、南厂街、北厂街、戏院街商铺林立,开始繁华热闹起来。到民国初年,进而有了茶庄、药店、银号以及京货行、广货行等,商业市场初步形成。京货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盛起来的,虽说大都是又矮又暗的平房,没有南厂街、北厂街、戏院街那么豪华,可是在寸土寸金的车站附近,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市场。各地商贩络绎往来,从早到晚,街上车错轱,人相挨,叫卖声终日不绝,织布、毛巾、皮毛皮革、百货、鞋帽、文具、乐器、剧装、缝纫、竹藤柳草、金属希珍品等产品样样俱全,批发零售,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

解放后,京货街冷落起来,东侧盖了座戏院,叫做劳动大舞台,五十年代这里成了安阳运输三站,人称三站大礼堂,唱大戏、开大会、演节目,在孩子们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年建设安阳市长途汽车站,居民搬迁,京货街淡出人们的视线,彻底消失。

『网络旧照片』

都过去了,所有的都过去了,曾经的叱咤风云也好,曾经的荣辱繁华也罢!往事如昨夜星辰,慢慢的淡化了,唯有老街的记忆一直清晰地保存在老安阳人的心底,成为追忆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北寨外街、南上关、南下关街

安阳人都知道,老城南门外正南的街叫南关街,北段叫南上关,南段叫南下关。安政()15号文件《批转关于我市第三批地名命名、更名的报告》命名这条街的标准名称叫相州路,北起文明大道,南至南外环,长0米,宽5米。

偶尔翻看年版《安阳市地名录》,发现相州路的备注“曾名北寨外街、南上关街、南下关街。”

『网络旧照片』

这条街在南门外,称作南上关、南下关可以理解。何时又叫“北寨外街”?问了好些对老城比较熟悉的人,他们也说不上个所以然,使我寻根问底的兴趣更大了。每天下午,我到三角湖公园寻找老安阳人问个不停。“北寨外街是哪一段路?为啥叫北寨外?”住在花市街75岁的老赵告诉我,相州路最北段叫北寨外街,南从老南关粮店起,北至文明大道止。至于街名的来历,他也不知道。

住在南上关81岁的马姓老人说,宋朝时南关还在相州城里。明朝时城池缩小,南半部被划到了城南门之外,南半部就有了古相州之称。古相州北边有一寨门,就在老粮店那片位置,有寨墙、寨门,寨门之北就叫北寨外。战乱时期,到晚上寨门关闭,有兵丁把守。安阳解放前寨门寨墙拆除。

81岁的郭学礼老人至今还记得北寨门的样子,两扇栅栏门,上边缠满带刺的铁丝。他领着我走到南关老粮店门口,说北寨门就在这里。

说起古相州,郭老还给我背了一段自己写的《古相州》民谣:

古相州城在南门外,东西不足一里宽;

南北城长约二里,城基石匾为证见;

南门就在南小门,城门洞上有石匾;

城门墙上有城楼,此为一景别洞天。

难忘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罪滔天,

南犯坦克过不去,南小门城楼受摧残。

天齐庙口有北门,大庙就在门东边,

八角古井琉璃亭,天齐庙里一奇观。

城内名楼有两座,秦翠二楼展风采。

安阳县志虽莫著,太平广记有记载。

城北寨外有村落,此名沿用到现在。

郭老告诉我,安阳老城南关,历史上是古相州的南城。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宋景德三年(公元年),增筑相州城,城围十九里,也就是说,那时的相州城比现在的安阳老城大一倍还多。古相州城的南门,在今南下关的南小门处。到了明朝,南关街因位于彰德府城的南门外而得名南关。郭老小时候,还在裕大花行的西边见过古相州的城墙遗迹呢。

『网络旧照片』

南小门就在如今南下关以南的铁路专用线那段,古时候,这里有城门,城门上有城门楼,街道两旁有好几处庙宇,庙宇内松柏参天,好像两座松山,由南向北眺望,城内别有洞天,因而南小门有着“两山夹一门”的独特景致,甚是好看。年日本侵华,占领安阳,继续南犯时,因南小门当道,坦克车过不去,就将南小门城楼给拆了。前些年,在安阳老城区影壁后街北段的一处民居院墙上,发现了一处题有“古相州”的石匾额,估计就是古相州城门楼的石匾。

岁月流逝,城市变迁,古相州已化成遥远的城市记忆,北寨外、南上关、南下关街名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彻底消失。唯有老街的记忆一直清晰地保存在老安阳人的心底,成为追忆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

消逝的太虚观和观口街

安阳老城西钟楼巷西段,原有一座古老的道观,名为“太虚观”,太虚观门口的一条小街,名为“观口街”。如今,太虚观和观口街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从老县志及古碑刻上的斑驳文字中,尚可寻见其消逝已久的身影。

『网络旧照片』

据清嘉庆二十四年《安阳县志》卷八《建置志寺观》记载,太虚观始建于元至顺初年,明洪武初年重修。今天宁寺内保存有一块《重修太虚观碑记》,由安阳县学庠生周作楫撰文,彰德府学廪生苏永茂书丹。碑文记述了乾隆十三年(年),在彰德府官员邢瑚的带领下,民众集资对道院进行重修之事。作者周作楫在碑文中首先阐释了“太虚”一词的涵义:“《易》曰太极两仪,《诗》云鉴观有赫,故观名‘太虚’。言空空洞洞,物无不容。又太虚有观,言凛凛森森,人无不祭,此神道设教之微意欤(音yú,表示疑问或反问)?”接着,他简要叙述了太虚观年久失修的状况:“相城西北隅古太虚观,不知创自何时。

据明修撰刘公讳理顺撰文刊石,系明宗赵王在崇祯十二年重修,至今垂百余载。虽气象犹然敞宏,规模不改幽秀,而前殿后阁、左廊右庑颓毁,楹角朽糜,丹漆剥落,垣颓壁倒。无以肃观瞻,何以妥神明!此骚人墨客、幽人韵士游咏其间,触景而生灭没之感也!”。随后,他写道,太虚观重修工程于丁卯年(乾隆十二年)开工,第二年(戊辰年,乾隆十三年)告竣。对殿阁廊庑挨次补葺,并于大殿西侧增建道房三间。重修后的太虚观“金妆耀彩,丹碧扬辉。道院殿角间,媚柳孤松,黄花绿竹。清雅幽曲,焕然重新,亦郡之名胜也!”

乾隆十三年十月十五日,为纪念这一盛事善举,太虚观道长贾阳玺、徒弟陈来成,请来秀才周作楫、苏永茂撰文、书丹,让石匠刻下石碑《重修太虚观碑记》。碑文落款特别注明,为本次重修工程慨然捐献俸银的府官邢瑚,分管彰德府粮捕、河务事务,曾获“加三级、记大功二次”的勋荣。

这次重修工程,得到彰德府各县盐商、当商的大力资助。安阳、林县、内黄三县盐商张荣昌,武安、涉县两县盐商汪枚、汤阴盐商李积、临漳盐商张光彩、阖邑当商张存诚等,均捐赠了善款。彰德府署粮房、听事吏、马队、步队、皂班、轿夫等衙役也各尽所能,积极捐款。除此之外,捐款名单中还记有彰德府城内杂色行、东路杂色行、南路杂色行、大机行、小机行、丝绸行、铁作行、木作行、铜作行、纸扎匠行等各类商铺。太虚观自这次重修后,彰德府道纪司(道观的管理机构)开始在此设立。

到了民国十三年(年),政府实施“拆庙建学”,天宁寺改建为彰德中学,与之一路之隔的太虚观改建为安阳县立第二小学校。民国二十年(年),县立二小取消,这里又成为彰德中学北校区,主要是操场和师生宿舍。南院后门与北院前门间架设有一座天桥,以便师生往来。

『网络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太虚观逐渐被民房所吞噬,观口街也融为西钟楼巷的西段。北边的裤口街粮店,原是县立二小、彰德中学的操场,这里大致就是太虚观的北半部。

『网络旧照片』

世事沧桑,岁月悠悠。老安阳人,情怀不丢。那老城,那旧楼,那片瓦,那坑塘,说不尽的彰德府,道不尽的老相州......

作者简介

赵洪军

华夏玄鸟讲师团讲师,安阳古都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论坛专家顾问。

高红国

安阳历史民俗学者。安阳文化大讲堂讲师、华夏玄鸟讲师团成员。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民革河南省委高端智库专家,河南省政协特聘文史资料撰稿员。

文章来源:玄鸟文化论坛

主编老嘿

撰稿赵洪军高红国

校对老嘿禅音

图片网络

美编唐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