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阐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国际中医
TUhjnbcbe - 2022/5/2 15:42:00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肤与肺合作司呼吸作用),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侵入其合作对象),其寒饮食入胃(吃寒冷冰食等),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外邪与饮食冷冰相合),因此客之,则为肺咳。

?

五脏各以其时(四时——春、夏、秋、冬)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六经传变)。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四时——春夏秋冬),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一、五脏六腑咳嗽的辨别: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咳涎、痰血、喉咙痒痒的咳、夜间咳、卧则咳、夜属阴,肺、肾皆阴,咳属虚咳,而不是感冒,气管发炎咳。

?

二、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因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也。

胆咳之状:咳则呕胆汁,因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也。

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屎),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也。

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因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也。

膀胱咳之状:咳则遗溺,因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也。

三焦咳之状: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则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咳嗽分清五脏六腑,更审咳嗽之因,有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瘀血伤咳嗽。

?

三、五脏之咳,首辨“肺咳”

1病因
  因外邪犯肺,或痰浊内蕴,气阴亏虚等使肺失清肃而肺气上逆。或真阴不足,劳伤火动;或肺脾素燥,不慎辛热炙;或恼怒思虑忧愁动火,三者皆能伤其肺金,乃成肺经咳嗽也。2临床表现
  肺经咳嗽之症,气急喘咳,痛引缺盆,右胁下洒淅恶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难出,或吐白涎,口燥声嘶,此肺咳之症也。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则遗矢粪水也。肺经咳嗽之脉,右寸洪滑,肺有实痰;或见微弱,肺气不足;或见滑数,肺有热痰;或见沉数,郁火内伏。?3辨证施治
  1.风寒束肺实咳
  (1)证候《不居集》卷十五:“肺经咳嗽,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麻*汤主之。”
  (2)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3)主方麻*汤。
  (4)方药麻*、桂枝、杏仁、炙甘草。
  2.真阴不足肺咳
  (1)证候《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肺经咳嗽之症,气急喘咳,痛引缺盆,右胁下洒淅恶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难出或吐白涎,口燥声嘶,此肺咳之症也。”
  (2)治则清肺泻热。
  (3)主方泻白一物汤、清肺饮。
  (4)方药地骨皮、桑白皮(炒)、甘草(炙)、*芩。(即泻白散加*芩。泻白一物汤);桔梗、甘草、杏仁、天花粉、*芩、山栀、薄荷、连翘(清肺饮)。?
  若脉见迟细,气阴虚者。宜益气养阴。需用人参补肺饮、人参生脉散、琼玉膏。方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天冬、薏苡、*百合、炙甘草。(人参补肺饮)。人参、麦冬、北五味(人参生脉散)。生地、茯苓、人参(琼玉膏);
  若肺有热痰。宜清肺化痰。需用青黛海石丸、节斋化痰丸。方药:青黛、海石、栝蒌仁、川贝(青黛海石丸)。栝蒌霜、天冬、海石、青黛、连翘、桔梗(节斋化痰丸);
  若久嗽肺虚。宜养阴润肺。需用百花膏等方。方药:款冬花、百合。为末,煎膏蜜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阐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国际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