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药
汤剂是指中药饮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体药剂,是中药传统型之一。
《本草纲目》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由此可见,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熬中药要用什么锅熬煮?是普通家用锅?还是必须要陶瓷锅?
其实,最好是用砂锅熬中药比较好,受热比较均匀。
没有砂锅也可以用不锈钢锅,但受热不均匀,锅底容易糊,所以要勤搅拌翻动。
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器皿,避免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
中药饮片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出售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前没必要淘洗。如淘洗会将炮制辅料洗掉,或使水溶性成分丢失影响疗效。如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影响中药疗效。
冷水熬中药时加水的多少,对药性的影响是什么?
关于药物煎煮的正确方法,准备好砂锅,加水没过药材。药物分两次煎煮,一般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左右。两次煎液虑渣混合后约ml为宜,每日早晚饭后分两次服用。咱们一般是不建议放太多水,否则药液太多,容易随人体代谢排出体外。至于浓缩,浓缩法不是适用于所有药物的,补益药可以,芳香以及解表药都不行。所以还是按照上述操作,一次煎煮出来药液-ml即可。
能否同时喝两个药方?
例如:一个人能不能同时喝两个中药?是否违背喝中药的方法?熬中药时放水较多,都喝了,和熬成很浓的药再喝,效果是否有差别?药熬的时间过长会不会影响药效?
解答:
1.不可以同时用两种处方,要根据身体的体质情况来用药。
2.中药每次喝ml左右即可,加水多少理论上是没过药面的2-3cm处即可。熬稀熬浓不是问题,关键是成分是否都煎煮出来了。
3.煎中药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饮片中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在家熬中药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关于药物煎煮的正确方法,准备好砂锅,煮药前将药材清水浸泡20-30分钟。加水没过药材。药物分两次煎煮,一般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左右。煮药时间根据药量30-60分钟都是可以的。煎煮时间可以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益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还需要注意某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两次煎液虑渣混合后约ml为宜,每日早晚饭后分两次服用。
警惕煮沸现象!
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是煮沸的标准。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
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注意糊锅!
煳锅是指药锅底部的药液变成煳浆状态。有些药物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易引起煳锅,比如一些胶质性、粉性大而易于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因易煳锅,应单独加温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解。如加热过度熬焦了,整副药最好不要服用,其有可能变成“*药”。
有许多方法可避免药液煎煳,具体如下:
全面清洁锅具:煎药前要彻底清除锅底污垢,预防煎煮时不洁物质粘附。
作者:卢文杰编辑:罗峰
核稿:罗中一编审:*兴锋
?河池市妇幼保健院?
?医院?医院?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