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作者:居潇潇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几天,听说小区有个孩子被大学劝退了。
那个男孩一路读书成绩都很不错,高三时,父母为了陪读还特地在学校边租了房子,花费了巨大精力。
没人想到,他好不容易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仅仅一年多就走到了退学的地步。
据说,退学主要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他几乎从来不去上课,考试也是门门挂科,很快触及学校底线,反复教导劝诫无效后,被勒令退学。
一个众人眼里的“别人家孩子”,一到大学,曾经的优秀就变了味,短短时间内沦落到退学。
他的经历倒是让我想起了北大徐凯文教授说过的“空心病”孩子。
这种孩子,外表看起来乖巧、上进,内里却没有驱动力,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可惜,生活中多少父母竭尽全力,正在培养这种“空心”的孩子。
01
空心病的孩子,才是最可怜的人
那个被退学的孩子,让我想起一则新闻。
武汉大学曾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学霸”,4次考上名校,却又4次退学。
他第一次考上武大,是在年,可惜没多久就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被开除。
让人意外的是,他回家突击学习了两个月,再一次考进武大,不出意料,也再一次被开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两次,只是学校换成了同为的华中科技大学。
这个学霸最后有没有毕业,我们不得而知,但以这样的天资,以及频繁参加高考的经历,他本可以走得更顺遂,发展得更好,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种类型的孩子,关键不在于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而在于他们没能在有限的学生时代中感知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当有外力督促时,他们能奔着既定目标前进,一旦失去了牵引,他们就成了脱缰的野马。
在网上看过一部短片:
小女孩给爸爸画了一幅画,满心期待夸奖,可惜忙于工作的爸爸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打发了女儿。
小女孩穿了新裙子,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特地藏起了爸爸的钥匙站在他面前,可爸爸发现之后,只是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开。
自始至终,小女孩都没能得到爸爸的回应。
后来,小女孩成绩下降得厉害,爸爸终于发怒了,不分青红皂白,把女儿心爱的画具摔在了地上。
就这样,小女孩眼泪汪汪地长大了,转眼间,她也成了妈妈。
可她没有注意到,自己儿子看向自己的眼神,和当年那个极力博取父亲注意的女孩一模一样。
这样的孩子,哪怕学业、事业再成功,他们的内心始终有一个黑洞,空空如也。
所谓“空心病”的孩子,归根结底是缺爱,他们既缺乏外界的爱,也缺乏爱自己的能力。
02
所谓空心病,就是缺少情感链接
近年来,孩子罹患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的案例频频发生,很多人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其实,并非孩子太脆弱,而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质与过去完全不同。
心理学教授陈默提出过一个观点: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在独门独户的公寓房之中,既没有同龄玩伴,也没有亲密的兄弟姐妹,而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更是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从虚拟世界获取一切。
更致命的是,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论是与家庭还是与现实生活,链接都非常弱,从外表看来,他们活得热闹生动,但内心却没能形成安全感与归属感。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空心病”。
一旦遭遇了挫折或困难,孩子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去排解,患上心理疾病甚至走上绝路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有一部电影叫《阳光普照》,主人公阿豪一路品学兼优,是全家的骄傲,最后却蹊跷自杀。
父母探究儿子死因时才发现,别看阿豪外表平静,内心早就在焦虑和绝望中泥足深陷。
阿豪是家中长子,还有个弟弟叫阿和。
和哥哥相比,阿和不学无术,小小年纪还成了少年犯,让父母伤透了脑筋,也丢尽了脸面。
在阿和入狱后,阿豪成了父母全部的精神寄托。
父亲对他说:“你不能停下来,弟弟不成器,只能靠你了。”还送了许多笔记本,勉励儿子好好学习。
可他根本不知道,那无数本笔记本,上面都空无一字。
在阿豪看来,自己所谓的优秀都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在无声的压力之下,他找不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意义。
影片中,阿豪有一段独白:
“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最后,自我感觉“无处可逃”的阿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一生。
很多父母总是再和孩子说“你必须表现得很优秀”“你是爸妈全部的希望”,仿佛不优秀的孩子,就不配被爱。
这种相处方式,削弱了孩子与家庭的情感链接,也让孩子始终处在对自己的不满意之中。
“空心”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很难感到幸福。
03
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
作为父母,要想避免“空心病”孩子的出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爱、尊重和沟通,为孩子和现实世界建立更多链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虽然在众多“鸡娃”的呼声中,做一个平和的家长真的很难,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事的分数高低,而是长久的感化与改变。
比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小女孩手舞足蹈地向妈妈跑去,因为那天她考了倒数第二,比之前的最后一名有了进步。
换作大多数妈妈,恐怕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怎么还这么高兴,这么丢人的分数!”
可小女孩的妈妈却温柔地笑着,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鼓励孩子说:“争取下次有更大进步。”
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也是家长的重要一课。
作家林清玄有这样一句话: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孩子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
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
爱的能力。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
拓展视野的能力。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在亲子教育的这条路上,愿爸妈们都能和孩子相向而行,共同抵达那个温暖的未来。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