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58
胡希恕医案
何某,女性,30岁。年10月22日初诊。自年患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常咳逆倚息不得卧,近鼻塞流清涕,咳吐*白痰,怕冷,口干不思饮,苔白浮*,脉细略数。排证:
1、阴阳
脉细,未说有力与否,先断津液虚。
2、表里(渠道病位)
怕冷、鼻塞流清涕,表证。
3、寒热
先看脉:脉细略数——津液虚而略有热。津液虚而亢——虚亢,也即虚热。
再看证:口干、苔有浮*、有*痰,虽能与热关联,但都不是典型的热象。跟脉关联起来,同样指向虚热。
而另一方面,脉细+苔白+白痰+不思饮,是脉证相应的能量少且有寒。
若要确切论断,属寒热夹杂,寒多热少。
4、虚实
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吐*白痰——痰。
口干不思饮,苔白——水。
胸腔内肿胀有痰饮,导致无法平躺,这是患者长期以来最严重的问题。
结论:
通过排证,可明确知道患者的咳嗽是痰饮导致。
针对津液虚寒性痰饮咳嗽较典型和常用的方剂为:小青龙汤和射干麻*汤。
所以,可以此为方向再进行细致梳理。
使用方剂时,多数都需要加减化裁,量体裁衣是中医的必修课。
小青龙汤:麻*、桂枝、炙甘草、干姜、芍药、细辛、五味子、半夏射干麻*汤:麻*、大枣、生姜、细辛、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半夏(蓝色字体的药,针对寒痰,以及收敛。)
此案患者,没有明显的表闭阻,那么小青龙汤里的麻*桂枝最好不并用,即使并用也要斟酌比例,比如重宣散打开(麻*稍多用),而不重发汗(桂枝少用)——就像大青龙汤麻*桂枝配比的思路。
之所以桂枝有用、少用,还因为患者的水饮,需要考虑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桂枝的热性走表势能有助于身体将水液蒸腾为气。
患者脉细,属津液虚,需要用建能量的药。如:姜、枣、甘草。
细辛、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半夏,则是常用的针对寒痰的组合,可全部合并使用。
桔梗,针对痈脓(浓稠态的痰),也可用,因为此案本就寒热夹杂。
痰饮、痈脓,在定义上属一寒一热,好像能被截然分开。但这其实也是下定义的弊端——下定义就是立界限,但是人体不可能次次界限分明,人体完全有可能同时有痰饮和痈脓。
以上为比较完备周全的梳理和思考。
来看胡老的治疗过程:
与小青龙汤:麻*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已能平卧而睡,咳喘显减而痰仍多。以原方服9剂,喘已,流清涕已。改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加减,服一月而安。
相关思考:
入秋以来,身边有不少自述呼吸憋闷的朋友,有一例也如同案例一样严重到了喘不得卧,后来用了去痰饮的药加重楼才解除其痛苦。
关于痰饮,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很多。比如:
吃油腻了,会痰多;
糖吃多了,会痰多;
肉吃多了,也会痰多;
痰多到一定程度,可能呼吸不畅,甚至憋闷。
如果平常练瑜伽,对呼吸的感受会尤其深刻。
很多人入秋之后开始憋闷,应当源于秋天气血往上往外的推动力减弱,表开始偏闭阻,于是该外散的未散出,聚集于中上焦,显现出憋闷的病态。
这就像柴火灶的烟囱堵了,这个时候处理思路是:第一步疏通烟囱(身体中上焦),第二步是不要再加柴火(不要吃太多),第三步是如果柴火已经加太多,必须要清理灶台内部(用泻药)。
这三步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有的身体只需要走一步就好了,有的则真的需要走到第三步。一切皆视情况而定。
相关阅读:
每日一案|经方医案第1-50则目录
推荐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推荐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
创办者:郑远伟罗浠夫妇
自有幸觅得明师刘希彦先生,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后,生命维度得以提升。故以“硕果满筐,不敢独享”的心情创办《伤寒论》成都研习室。致力于将《伤寒论》传递给更多有缘家庭,乃至传给下一代,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